欢迎来到青岛科技大学统战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庆祝建党百年】赵洪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2021-06-30  来源:

第一篇:当前我国际传播能力现状、问题、不足

一、我国国际传播近年来取得的成效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十八大以来,通过党和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我国已经逐步构建起了对外传播的系统网络,国际传播能力大幅提升,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不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各国、出席国际会议和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时不断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讲述打动人心的中国故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示范引领下,媒体和各部门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不断提升。除了“走出去”讲述中国故事外,我们还以“请进来”的方式与世界各国政要进行交流对话。2019年30余国政要领导人与代表到达兰考,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特色,触碰中国共产党奋斗中最振奋人心的部分。这种“请进来”的方式是中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渠道,同时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化机制倡议,开创了新时代政党对话的新平台。

2.传播渠道和手段日益丰富完善。近日,中国云南一群亚洲象长途迁徙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官方启动多台专用无人机搭载红外热像仪对象群进行追踪拍摄,绘制路线图,清点象群成员,并预测了象群移动方向,为今后防护工作起到极大帮助。中国媒体和网民热切追踪,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关注和广泛报道。日本媒体的一路报道,不但介绍了中国的动物保护相关措施和法律,同时也给中国云南的风土人情做了一波客观宣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我国国际正面形象。路透社和美联社等国际通讯社、美国《纽约时报》和英国《卫报》等英文媒体以及《明镜》和《柏林日报》等德语媒体也纷纷报道了中国野象迁徙的消息及中国动物保护措施。让外国人了解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不一定非得是刻板的拍片子、写文章,多种渠道方式的报道更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中国故事的讲述。

3.中国文化走出去力度不断加大,中国形象不断提升。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外译项目、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等工程,让一大批文化精品力作走向国际。截止2019年12月,中国已在16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50所孔子学院和1172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站在对外开放新风口的青岛,致力于打造国际合作平台,不断扩大朋友圈,开启了“国际客厅”这一全新的“青岛创意”。“国际客厅”既是青岛的双向开放新名片,也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合作、提升中国形象的新平台。

二、我国的国际传播目前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短板

在成绩取得的基础上,我国的国际传播还面临着严峻的外部挑战并存在各种问题短板,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我国国际传播外部挑战严峻。某些种族主义论、欧洲中心论、美国中心论者秉持冷战思维,肆意贬低中国共产党的形态,蓄意制造关于中国的负面形象。一些西方主流媒体引用自媒体言论,采用一些负面证据污蔑中国。同时以CNN、BBC 为代表的西方重要媒体,对中国持有偏见,选择性报道、片面性地报道中国,并采用标签化的方式对中国进行污名化,西方媒体叙事语境下的中国形象往往有失偏颇。西方国家不断升级负面议题,不断加剧打压我国媒体机构,由此使得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面临更大压力、更严峻的挑战。

2. 中国故事传播渠道和传播能力不足。首先,传播内容缺少大数据分析基础上的有针对性的、精准化的传播。其次,中国故事的讲述、传播,对语言传播较为偏重,而对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化的、能产生情感共鸣的表达方式重视不足。

3. 中国话语有效供给不足,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仍未建立。我们虽有“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概念,但还未有一套完整的话语体系,导致中国和西方社会在概念、范畴和表述方面缺乏充分有效的融通对接,制约了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

4.中国故事的叙事方式、手段和技能不足。习总书记提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但因观念和叙事能力有所局限,“传者中心论”思维较重,过多的宏大叙事有时很难引起国外受众的共鸣。面对不同国家精准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有待提升。

5.外宣人才队伍不足,高端智库缺乏。具有国际视野、很强的外语能力、能准确理解目标受众的国际传播人才依然不足;具有舆论引导作用的一流智库建设有待加强。

三、出现短板的根源、症结在哪儿?

首先,传播方式较为传统,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关系不够紧密,新媒体潜力挖尚未充分挖掘,对外发展能力较弱。其次,对传播对象的研究不够深入,精准性和贴近性不足。文化传播不是单向事件,而是双向展开的活动,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传播的内容和态度,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再次,我国一些媒体对世界上的重大事件的敏锐度不足,新闻鲜活度不够强,问题的切入点不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由此导致我国媒体在面对国际重大事件时传播能力无法提升。最后,受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国际传播题材较为受限,传播内容不够全面,传播深度亦有局限。

第二篇:业界建言如何提高我国际传播能力,构建好对外话语体系

随着中国的发展,特别是中国抗击新冠疫情取得的巨大胜利,中国成为许多国家学习的典范,他们希望从中国的发展实践中提炼出具有借鉴意义的理论经验。同时,“中国威胁论”此起彼伏,国际社会的敌对势力及其控制的舆论媒体肆意抹黑、诋毁中国的言论不绝于耳。因此,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以事实为依据,激浊扬清,向国际社会努力多讲、讲好中国故事;解读好党的重大方针政策,传播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思想;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让中国故事成为一部世界和平发展进步的生动教科书。

提高我国际传播能力,构建好对外话语体系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打造多渠道的中国故事传播平台。提高我国主流媒体的海外传播能力、国际竞争能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规范自媒体时代舆论场行为,准确传播中国的国际形象。利用大数据分析不同国家不同对话诉求,进而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同时还要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等平台和渠道发声,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中国故事不仅需要通过中国平台、中国人民发声,还要集合与中国友好交往的国家、人民的力量,以多形式、多语言、多渠道的方式进行全方面的传播。培养传播资源,壮大海外传播队伍,以域外本体化传播促进传播体系优化升级,“他者”发声弥足珍贵。

2. 塑造中国话语体系。将宏大叙事与具象表达相结合,将理论与具体案例相结合,用国外受众能听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做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需要讲的和国外受众想要听的结合起来。避免自说自话式的话语表述风格,用中国理论阐述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3.提升完善中国故事叙述能力。中国故事的叙述要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中国故事叙述时要摒弃“宣传口号式”、“概念堆积式”的模式,从鲜活的人物、事件入手,由小见大,达到共鸣,提高故事的可读性,同时要将中国故事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在民心相通的基础上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4. 设置中国共产党外宣故事的系列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中国共产党外宣故事议题设置。设置中国共产党关于治国理政的议题,设置关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议题,设置关于脱贫攻坚的议题,设置关于抗击疫情的议题,从而充分体现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讲好“一带一路”倡议的故事,讲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一个共商共建、胸怀博大的友好中国,展示一个为世界和平发展不断努力的中国党组织。

5. 加强外宣人才队伍建设及相关智库建设。各高校应培养大批熟悉全球媒体业、了解目标受众,精通外语和新技术的国际传播人才,利用外语优势在外语文化翻译、全球话语传播的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学科建设方面要加强国际传播学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当前智库在观念创设和舆论引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我国在国际一流智库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因此应发挥多元主体的对外沟通作用,重点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库。

总之,我们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撰写人:赵洪娟,青岛科技大学欧美同学会会员,青岛科技大学特聘教授,青岛科技大学“一带一路”与中西文化交流研究中心负责人)

版权所有:青岛科技大学党委统战部

电话:0532-88956876 传真:0532-88956876 邮箱:tzb@qust.edu.cn

地址:中国·山东·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 邮编:26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