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岛财经日报(2013年3月1日17版)以《青科大抢搭“蓝色班车”》为题对我校开启“校地合作”新模式,为青岛蓝色产业提供技术支持的有关举措进行了专题报道。
全文如下:
从应对金融危机、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助推蓝色跨越,青岛科技大学在不同时期承担着不同的使命,如今,如何借助产学研融合助推蓝色跨越成为青岛科技大学的新命题。
近日,青岛科技大学与中海油发展石化公司联合开展培养工程硕士的合作,这是国家为企业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开辟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开展产学研相结合为企业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良好办学模式,同时也是企业不断快速发展的需要。据了解,青岛科技大学共在广东、天津、江苏、济南、济宁、潍坊、枣庄等地建立了联合培养基地,拓展了工程硕士的培养范围和领域,通过联合培养,也促进了学校产学研模式不断完善。
“校地合作”开启新模式
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已逐渐成为青科大新的发展方向,“校地合作”就是其中的一种模式。日前,“统一战线助推蓝色跨越暨百名博士企业行产学研合作对接洽谈签约仪式”在青科大举行,17家科技企业与青科大党外专家集中签订了19份合作协议。这种校地合作模式成功将高校党外专家的高端智慧“引注”到企业,活动共促成40余家企业与党外专家签订了28份合作协议。同时,青科大也在相关科技园区和企业设立了5个创新及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基地。
据了解,青岛科技大学党委统战部及相关部门去年组织开展了“百名博士企业行”、“党外专家与科技企业技术交流对接会”等活动,统战部门将党外专家分成能源环保、电子信息、橡胶化工等5个专项小组,并组织各小组深入科技产业园区、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和合作对接。
在青岛科技大学校地结合区市行活动中,第一站选在了市南区。“市南区着力打造总部经济,是人才的聚集区。”青岛科技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陈朗滨告诉记者,青科大与市南区人社局签署了“统一战线助推蓝色跨越奉献基地”。此外,还借助黄岛区的区位优势,建设了“统一战线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实践基地”及“党外代表人士协同创新基地”。
为蓝色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青岛科技大学用其传统的优势学科,为蓝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学科支撑。正如校长马连湘所说,“在实施蓝色引领战略过程中,传统产业应抓住蓝色机遇进行结构调整。蓝色产业是新兴产业,对于传统产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可以依托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为蓝色经济发展助力。”马连湘认为,只有夕阳的技术,没有夕阳的产业。以橡胶产业为例,发展海洋新材料、海洋船舶、海洋化工,都需要橡胶产业,而橡胶产业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增加产业技术含量,成为高端制造业链条里重要的一环。通过借助蓝色引领战略,依托技术升级,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研企合作也成为青科大多模式发展中重要的支撑点。“‘蛟龙’号所使用的橡胶密封件的相关技术以及宇航员的出仓手套等,都应用了青科大的研究成果。”陈朗滨告诉记者。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学院“泰山学者”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团队与青岛海丽有限公司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书,双方就深海勘测绳缆开发等技术需求在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马连湘表示,无论是“一谷两区”建设,还是蓝色产业以及高端制造业的集约发展,都需要传统产业的配套支撑。“这就需要传统产业瞄准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景,使传统产业在技术升级革新中实现自身结构调整,最终使产业向高端、集约化发展,提高产业的自身素质。”
今年继续深化校企合作
正能量是现在流行的热门词,无论是“校地合作”,还是“校企合作”,以及高校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都是正能量的一种体现。“每一个活动都是无数个小课题,在帮助老师和学生走出实验室、进一步走向应用的同时,还能促使企业成为教学和科技创新的实践基地,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实战’经验。”陈朗滨说,“尤其是可以为党外专家学者提供更多对外交流的平台,以及搭建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平台,同时,还使专家学者与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记者了解到,2013年青科大将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将对接侨资、台资企业,计划于3月份在学校举行招聘会,并举办“侨台资企业送岗位进高校”等活动。在加强产学研融合的同时,青科大还将逐步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培养水平,完善管理机制,为社会发展和企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