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底,《科学美国人》发布调查文章称,权威科学期刊的学术抄袭问题严重,其中涉嫌造假的论文多数来自中国,并且称中国存在“论文工厂”,只要花钱就能将名字挂到该机构批量生产的论文上。该杂志提供了100篇涉嫌抄袭的论文,相关机构已就此事展开调查。
“据统计,中国每年产出的学术论文已达数百万篇,然而,‘论文大国’绝不等于‘学术强国’。”省政协委员、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任素贞说,出现“论文工厂”这种怪象的根源,在于中国的学术评价体系出了问题。“现如今,不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需要大量发表论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评职称也要与论文发表数量挂钩,而且大多数高校要求在读研究生取得学位和文凭前也必须发表至少一篇论文。如果不达标,则会让前途和‘钱途’都深受影响。为了达标,抄袭剽窃、东拼西凑、项目垄断、弄虚作假、权钱交易、雇‘枪手’代写等等花样翻新。”在任素贞看来,正是所谓的巨大需求,让“论文工厂”应运而生。
“每年批量生产出来的论文,稀释了有价值的学术研究的影响力,更败坏了中国学术界的形象,并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腐败。”任素贞说,我国近年来的科研成果, 重大造假、剽窃、舞弊事件接二连三发生,2015年伊始,又爆出某名牌大学一例因其博士论文涉嫌剽窃而被取消博士资格的丑闻。“论文垃圾的出现, 不仅玷污了学术本身的纯洁性和神圣性, 而且使中国学术界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名声也受到了影响。”
记者在搜索引擎键入关键“论文代写”,结果有近1亿条。一些网站甚至分门别类、明码标价,有求必应,如本科5000~1万字内,5个工作日出稿,硕士论文3万字内15个工作日完成初稿,5万字内22个工作日完成初稿。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一方面人们对论文垃圾深恶痛绝, 另一方面论文垃圾却并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这说明,我们的评价体系出现了问题。”任素贞强调。
有需求才会有市场,改革现有学术评价体系才能断了“垃圾论文”滋生土壤。“首先应建立合理的科研量化考核制度,建立全面的人才评价机制。”任素贞认为,对高校教师的科研量化考核要体现其公平性和可比性, 尽量做到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不能拿硬性的制度来规定教师应该完成一定数量的科研工作量。“工作绩效考核的目的是鼓励教师提高科研的积极性,如果违背了科研的客观规律,简单地只顾量化,自然会造成殚精竭虑拼凑论文的现象。”
任素贞认为,现代人才观是对岗位而言的, 要不唯资历和学历判断评价人才, 并建立与其岗位职责履职相关的考核制度, 全面评价人才,不是每一个岗位职责都需要以论文发表的量来完成。建立合理的科研量化考核制度迫在眉睫。
“鉴于科研‘量化评价’最大的消极影响就是‘相当一批学人放弃了学术之内在品质, 盲目地追风逐浪, 去适应这一套外在标准, 把学术的内在精神求索转变成一个数量意义上的大量操作’。要改变目前这种论文垃圾泛滥的不正常现象, 促进高校科研健康有序地发展, 我们必须要遵循科学研究规律, 突出质量, 强调精品,不得以数量代替质量, 反对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和贡献的做法。”任素贞指出, 当前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重新审视现行“量化”为主的不合理的科研评价制度, 回归科研本身的价值, 正确处理“量”与“质”的关系。
“根据目前大多数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要求,规定无论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需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这本无可厚非。然而,这一要求与目前中国的期刊资源悬殊太大,根本满足不了这一庞大研究生群体的需求。为了符合毕业要求,他们就整天钻营如何发表论文,所撰写的大多数论文没有真正的学术价值,纯粹为了发而发,这就使得垃圾论文工厂‘生意兴隆’,学术乱象久禁不止。”任素贞介绍说,现有的期刊机构鱼龙混杂,有的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国外刊号,而实际上办公地点及人员都是国内的,有的办公地点就在住宅小区里,对他们来讲办期刊就是一门生意。因此,她呼吁我省教育部门,组织专家开展研究,出台政策,完善山东高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记者了解到,今年山东在全省研究生培养中开展了学术论文打假专项治理工作,应以此为契机,对学术论文撰写环节进行改革,加强导师指导的实效性,强调过程培养,使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能够真正学习掌握论文写作和从事研究的方法,而不强制要求正式刊发,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垃圾论文的产出,也有利于遏制学术不端,改进学风,维护学术的纯洁与神圣。
本报记者 吴园军
http://www.lhrbszb.com/baoshow.php?id=18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