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市转型升级的“一号工程”,工业互联网寄托着青岛这座城市向上生长的希望。
2020年初,青岛提出举全市之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一年来,在这条新赛道上,青岛的变化和成果令人瞩目。

“一年来,青岛在发展工业互联网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最大的感受是:方向对、起步早、气氛热、落地实、前景好。”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马连湘表示。
多位代表、委员表示,一年来,工业互联网建设塑造出了青岛的“硬核”实力,不仅为青岛抢占未来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创造了有力跳板,也为青岛赢得新一轮城市竞争提供了决胜之机。
“工业互联网”成热词
“如果总结回顾2020年,我想青岛最热的一个词就是‘工业互联网’,这足以表明青岛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气氛有多么热烈。”马连湘代表告诉记者,过去的一年中,王清宪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要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并多次深入工业互联网企业开展专题调研。青岛不仅建有卡奥斯这样“顶天立地”的工业互联网大平台,还建设了一批“铺天盖地”的细分平台,即多个垂直领域的特定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应用服务平台,形成了“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草木”葱郁的工业互联网“热带雨林”,可谓热闹非凡,青岛已成为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一方热土。
在马连湘看来,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是青岛的重大历史性机遇,不容错过。青岛拥有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涵盖全部41个工业门类中的36个,是国家第一批5G试点城市、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城市,应用场景集中丰富,能够为推进工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提供广阔空间。另外,青岛也是平台创新的理想试验场。借助互联网大势,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互联网,为青岛制造业提供了换道超车的最有力跳板。发展工业互联网是青岛的新风口,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是青岛发展的新机遇,这个方向是对的。
“率先喊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城市,这足以表明青岛魄力之大,决心之大。在产业变革和疫情冲击的双重作用下,工业互联网迎来了加速发展的窗口机遇期。青岛早起步、抢风口、抓机遇,占领了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制高点。”他表示。
落地实,也给马连湘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促进工业互联网健康快速发展,青岛每季度发布200个“工业赋能”场景和50个“未来城市”场景,鼓励引导创投风投、社会资本参与全市3000家企业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改造项目;联合华为、腾讯、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等15家头部企业,发起成立国内首个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成立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按照市场需求“订单式”培养专业化人才,等等,这些都是真招实招。
找准穴位破解行业两大痛点
在不少代表、委员看来,青岛 不仅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路径愈发清晰,而且通过新战术新打法,找准穴位,破解行业痛点,彰显了青岛作为工业互联网建设领军城市的魄力与实力。

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科技大学教授王家林告诉记者,作为有产业背景的大学教授,对中小企业在工业互联网大潮中如何赶上发展机遇,一直有自己的思考。
去年两会上,王家林提出了“中小企业如何在工业互联网时代抓紧发展机遇”的提案。一年来,我们的小企业也做了一定的准备工作,但是还有很多差距。
王家林说,制造业是工业互联网关键,而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存在一些瓶颈,主要是,规模小,产品一致性存在问题,融入工业互联网存在一些困难。不少中小企业依然面临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尤其是在疫情的压力下,并未跟上线上化、数字化趋势。统计数据显示,仅有25%的企业开展了数字化转型,更多企业存在着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困难和挑战。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推广普及,其实‘不想’已是少数派。” 王家林表示,“‘不会转、不敢转,不能转’,通常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方方面面的。例如新兴的精酿啤酒行业就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大多中小企业,规模不足,生产装备投入不足,装备的生产稳定性、产品标准化程度参差不齐,与连网端口很难融入。在流程的创新和维持现有的设备稳定性方面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
人才,是青岛谋划布局工业互联网的另一篇大文章。
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人才短缺。为强化人才支撑,增强人才动能,青岛通过不断推出重磅人才新政、举办工业互联网职业技能大赛、成立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等,进一步加大对“城市合作人”的招揽力度,补强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人才链,全力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人才高地。
由青岛科技大学牵头成立的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成为青岛打造人才高地的关键一招。
“王清宪书记对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寄以厚望,他指出将这个学院打造成青岛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构筑全国乃至全球工业互联网产业一流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创新转化基地。”马连湘介绍,学院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优势,已举办了两期总裁班,培养了近180名工业互联网人才。发布了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首套自编和翻译教材《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青岛》和《全球背景下的工业4.0》。此外,学院还与一批工业互联网头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项目对接、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达成共识并签约落地,实现了校企合作双赢的良好局面。
担当更多“引领”角色
在新发展格局中重新审视定位的青岛,以“顶格战法”推动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用一系列的观念之变、举措之变、制度之变,赢得了发展先机。
青岛该如何持续保持领先优势,担当更多“引领”角色?
马连湘代表建议,青岛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有文化的氛围。良好的环境氛围是吸引人才的“强磁场”、汇集人才的“聚宝盆”。在着力打造“四链合一”的同时,青岛也要着力打造工业互联网文化,以文化聚人,以文化育人,以文化引人,形成独具青岛特色的工业互联网文化圈。
二是要有政策的支持。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筑牢产业链、做实资金链、补齐人才链、做强技术链,都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支持。青岛非常需要培育一个像“阿里巴巴”这样的世界级企业,但培育伟大企业,需要顶格的政策和极致的发展氛围。青岛要培育世界级工业互联网企业,不仅要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也需要为企业打造适宜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让产业、资本、人才、技术等资源源源不断地汇聚于此,让企业可以心无旁骛地发展壮大。
三是要有人才的支撑。人才是城市最大的动能,是城市发展工业互联网最重要的根基。“四链合一”关键在人才,有了人才才能把工业互联网事业做大做强做优。要充分发挥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高规格、高层次、高质量、高收效工业互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功能,补齐补强人才链,持续推动青岛工业互联网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是要有开放的胸怀。青岛要建成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开放是第一位的。新发展阶段要有新发展理念,更要有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对外开放。要有“青岛是世界的”胸怀,迎接世界、装下世界、走遍世界、服务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业互联网发展壮大,才能永立于世界工业互联网潮头,才能早日建成“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作者:大众报业·风口财经记者 王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