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着手搜集素材
《辛亥之光——孙中山来青岛·1912.9.28》(右图)是林建业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考察历史遗迹的基础上 ,精心创作的历史题材作品。该作品长2.05米,宽1.6米,创作团队由4人组成 ,分别是主创林建业、史学顾问王铎、绘画助理宋晓峰和张志烈。油画的资料搜集与创作花了近3年时间,是目前唯一用油画形式表现孙中山来青岛的画作。
“青岛是辛亥革命的重镇,选择孙中山来青岛考察胶济铁路这样的历史时刻作为艺术题材,既是对那段激情浓烈的历史的怀念,也反映了青岛在走向共和的过程中发挥过既独特又重要的作用。”林建业告诉记者,作品完成后如释重负,经与团队成员商定,将在近期无偿捐赠此画,他的愿望是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并记住那段峥嵘岁月。
用艺术还原辛亥历程
据史料记载,1912年9月28日傍晚,孙中山先生等一行来到青岛考察。林建业的新作主题即是用油画的形式,再现了百年前孙中山先生来青岛考察全国铁路的场景。林建业说,孙中山先生有着超凡的胸襟与抱负,锲而不舍地寻求中国的出路,与辛亥革命的先驱们一起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他一生紧密地与群众站在一起,共同完成了“推翻专制、建立共和”的历史使命。由此,确定的方案是将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置身于群众当中。画面容纳了60多个人物。据林建业介绍,作品在构图上花了不少心思:“孙中山先生站在靠近中间的位置,其他各界代表人士分列孙先生两侧,采取了古典油画光线设计技巧,傍晚的光线透过云层照射在画面右侧,使主要人物处在光照之下,并用深色火车车头和蒸汽作依托,人物形象更显庄重、清晰。”
青岛火车站摆脱“符号化”
值得一提的是,画面中,老青岛火车站塔楼直接跃入观者眼帘,历史的厚重和沧桑感扑面而来。整个画面笼罩在了那段激情辉煌的岁月烟云中。
林建业告诉记者:“画作力求真实表现当时的盛况,所以采取独特的构图技巧摆脱‘符号化’。按正常视觉规律火车停靠站台后,站台看起来不会很宽大,但为了使画面更有气派,创作时我有意加大了站台的空间面积,使画面更为开阔。”在他看来,艺术的表现手法,是由主题的需要决定的,而作为历史画,只有恰到好处把握分寸,才能更好地实现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表现手法的和谐统一。
文/记者 关瑛
艺术简历:
林建业,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青岛市八、九、十届政协委员,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美协油画艺委会委员、副秘书长,青岛中山书画院副院长,民革青岛科技大学支部主委。现为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5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展出现代重彩画50余幅;
2010年,水彩画《沙子口渔港》入选“第九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
2011年,水彩画《清清泉水·018》入选“第二届全国小幅水彩画展”。